中國地域遼闊,自然條件差別很大,地區間(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和山區)的封閉性很強,所以各地方、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風格,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以下8類。
一、北方風格: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龍江以南的廣大平原地區。組群方整規則,庭院較大,但尺度合宜;建筑造型起伏不大,屋身低平,屋頂曲線平緩;多用磚瓦,木結構用料較大,裝修比較簡單。總的風格是開朗大度。
二、西北風格:集中在黃河以西至甘肅、寧夏的黃土高原地區。院落的封閉性很強,屋身低矮,屋頂坡度低緩,還有相當多的建筑使用平頂。很少使用磚瓦,多用土坯或夯土墻,木裝修更簡單。這個地區還常有窯洞建筑,除靠崖鑿窯外,還有地坑窯、平地發券窯。總的風格是質樸敦厚。但在回族聚居地建有許多清真寺,它們體量高大,屋頂陡峻,裝修華麗,色彩濃重,與一般民間建筑有明顯的不同。
三、江南風格:集中在長江中下游的河網地區。組群比較密集,庭院比較狹窄。城鎮中大型組群(大住宅、會館、店鋪、寺廟、祠堂等)很多,而且帶有樓房;小型建筑(一般住宅、店鋪)自由靈活。屋頂坡度陡峻,翼角高翹,裝修精致富麗,雕刻彩繪很多。總的風格是秀麗靈巧。
四、嶺南風格: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區。建筑平面比較規整,庭院很小,房屋高大,門窗狹窄,多有封火山墻,屋頂坡度陡峻,翼角起翹更大。城鎮村落中建筑密集,封閉性很強。裝修、雕刻、彩繪富麗繁復,手法精細。總的風格是輕盈細膩。
五、西南風格:集中在西南山區,有相當一部分是壯、傣、瑤、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區。多利用山坡建房,為下層架空的干欄式建筑。平面和外形相當自由,很少成組群出現。梁柱等結構構件外露,只用板壁或編席作為維護屏障。屋面曲線柔和,拖出很長,出檐深遠,上鋪木瓦或草秸。不太講究裝飾。總的風格是自由靈活。其中云南南部傣族佛寺空間巨大,裝飾富麗,佛塔造型與緬甸類似,民族風格非常鮮明。
六、藏族風格:集中在西藏、青海、甘南、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廣大草原山區。牧民多居褐色長方形帳篷。村落居民住碉房,多為2~3層小天井式木結構建筑,外面包砌石墻,墻壁收分很大,上面為平屋頂。石墻上的門窗狹小,窗外刷黑色梯形窗套,頂部檐端加裝飾線條,極富表現力。□嘛寺廟很多,都建在高地上,體量高大,色彩強烈,同樣使用厚墻、平頂,重點部位突出少量坡頂。總的風格是堅實厚重。
七、蒙古族風格: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區。牧民居住圓形氈包(蒙古包),貴族的大氈包直徑可達10余米,內有立柱,裝飾華麗。剌嘛廟集中體現了蒙古族建筑的風格,它來源于藏族□嘛廟原型,又吸收了臨近地區回族、漢族建筑藝術手法,既厚重又華麗。
八、維吾爾族風格:集中在新疆維吾爾族居住區。建筑外部完全封閉,全用平屋頂,內部庭院尺度親切,平面布局自由,并有綠化點綴。房間前有寬敞的外廊,室內外有細致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花飾。總的風格是外部樸素單調,內部靈活精致。維吾爾族的清真寺和教長陵園是建筑藝術最集中的地方,體量巨大,塔樓高聳,磚雕、木雕、石膏花飾富麗精致。還多用拱券結構,富有曲線韻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