琉璃瓦是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,相傳公元前493年,越國越王的名劍 ,在渣中發現,因其色澤艷麗,隨著時間的推移,人們可以看到珠寶里流著眼淚,后來被誤認為是琉璃。
琉璃也是玻璃的一種,但由于所用原料不同,中國琉璃無法達到玻璃的透明度,古埃及西方水晶玻璃的始祖中二氧化硅的比例為92%-99%,而中國周朝的二氧化硅比例僅略高于90%,這9%的差別是玻璃和水晶最大的區別。
琉璃瓦在紫禁城里被廣泛使用,其中許多是明朝的建筑,琉璃瓦的生產不需要高質量的原材料,一般需要燒制兩次,先燒制,再上釉上色,成品五顏六色,達到標準,能承受超過人體的體重,并能長時間經得起風吹日曬, 為后世皇家建筑所倚重。
琉璃也是玻璃的一種,但由于所用原料不同,中國琉璃無法達到玻璃的透明度,古埃及西方水晶玻璃的始祖中二氧化硅的比例為92%-99%,而中國周朝的二氧化硅比例僅略高于90%,這9%的差別是玻璃和水晶最大的區別。
紫禁城上面的琉璃瓦
用琉璃瓦做瓦,直到北魏才開始,中國以前雖然有陶瓷瓦,但制作釉面磚的技術一直沒有傳過來,到了北魏,西方工匠帶來了先進的技術,琉璃瓦開始成為建筑中不可缺少的東西,可惜這項技術很快就失傳了,直到隋代名匠經過反復試驗,終于將這項技術復興。琉璃瓦在紫禁城里被廣泛使用,其中許多是明朝的建筑,琉璃瓦的生產不需要高質量的原材料,一般需要燒制兩次,先燒制,再上釉上色,成品五顏六色,達到標準,能承受超過人體的體重,并能長時間經得起風吹日曬, 為后世皇家建筑所倚重。